职言之语 第二期“双高”背景下专业群组建的逻辑研究_行业动态_华体会官网赞助AC米兰_HTH网页版在线登录入口_hth华体官方下载app
详细内容

职言之语 第二期“双高”背景下专业群组建的逻辑研究

时间: 发布时间:2025-02-17 08:52:40      【来源:行业动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体系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人才教育培训质量,专业群组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发展模式。专业群,作为围绕某一行业或产业链形成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专业集合,不仅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率,还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文将从第二期“双高计划”的背景出发,深入探讨专业群组建的逻辑、类型、实现方式、原则以及支持手段,旨在为专业群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规划(后简称“双高计划”),旨在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提升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在首轮“双高计划”建设的5年中,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等方式,我国职业院校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国家、地方、企业三方的投入合计达到了645亿,组建了253个专业群,覆盖高职专业18个大类,基本实现了各个产业领域的全覆盖。同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如主持和参与1400多个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近400个行业标准建设,建有近150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850余项。

  然而,首轮“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校的改善大多分布在在学校内部建设上,对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没有明显提升;“双高计划”院校所属地区对“双高计划”建设的参与度不足;以及部分院校特色化发展不够鲜明,同质化较强。未解决这样一些问题,逐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5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了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释放了关于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的明确信号。2024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上,从目标定位、遴选标准、实施方式及任务变化四个方面,对“新双高”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二期“双高计划”为专业群组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明确的方向。专业群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层次地融合的重要载体,其组建和优化将成为第二期“双高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

  专业群组建的逻辑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涉及到产业、学科、岗位群等多个角度。以下将从产业导向、专业核心课程导向、岗位群导向以及产教融合导向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专业群组建的逻辑。

  在第二轮“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接区域主导产业。这要求高职院校深入分析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未来需求,选择与之紧密相关的专业进行组群。通过专业群的建设,为区域主导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随着区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高职院校可以据此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有关专业组建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专业群,共同服务于区域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产业升级转型往往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入和应用,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深入分析产业升级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专业群的结构和布局。通过新增开设与新兴起的产业相关的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和重复建设专业,形成与产业升级转型相适应的专业群体系。

  例如,在新能源领域,随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对电池技术、电机控制、充电设施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高职院校可以据此设置新能源专业群,涵盖电池技术、电机控制、充电设施等有关专业,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不仅要求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还要求专业群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人才教育培训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例如,在物流领域,可以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物流技术等有关专业组建成物流管理专业群,并与物流公司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办学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物流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促进物流产业的协同发展。

  核心专业课程逻辑是专业群组建的重要逻辑之一。可以选择具有共同核心专业课程基础的专业进行组群,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专业群体系。通过共享专业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等方式,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等专业都具有共同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科学。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些专业组建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共同服务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可以通过组建跨专业领域的专业群,促进核心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形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之间具有密切的课程联系。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些专业组建成智能制造专业群,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有助于提升专业的竞争力。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等方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群体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加入其中,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

  岗位群导向逻辑是专业群组建的重要逻辑之一。高职院校可以选择能够胜任同一类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专业进行组群,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专业群体系。通过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例如,在医疗健康行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药学等相关专业都可以服务于医疗行业的相关岗位群。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些专业组建成医疗健康专业群,共同培养医疗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职业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需要密切关注岗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群的结构和布局。通过新增开设与新兴岗位相关的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和重复建设专业,形成与岗位需求变化相适应的专业群体系。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随着智能化生产方式的普及和推广,对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可以据此设置智能控制专业群或机器人技术专业群,涵盖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等相关专业,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兴岗位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有助于促进人职匹配。通过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服务,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之一。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专业群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注重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案等。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可以与智能制造企业组织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办学等方式,实现人才教育培训与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群的建设和管理,为专业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校企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需要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服务等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在专业群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注重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探索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模式。

  例如,在物流领域,高职院校可以与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办学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物流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同时,还可以与物流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等活动,推动物流产业的创新发展。

  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需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在专业群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注重与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协同育人方案和政策措施。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高职院校可以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智能制造企业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制定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和政策措施。通过各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群体系,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一)需求分析:对接国家战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

  高职院校在组建专业群时,必须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挥服务和支撑作用。必须深入分析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研究,预测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从而提前布局专业群建设。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随着区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可以据此设置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群。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群设置。例如,在新能源领域,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可以预见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从而提前设置新能源相关专业群。

  产业升级转型往往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入和应用,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挑战。高职院校需要深入分析不同产业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具备这些技术技能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可以据此调整和优化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群设置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集群式发展,以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通过打破传统专业之间的壁垒,推动相关专业的整合与融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群体系。

  高职院校在组建专业群时,需要深入分析产业链的结构、发展趋势和关键环节。通过明确专业群面向的产业链,高职院校可以更加精准地对接产业链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群设置。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专业群应聚焦于从设计、生产、管理到服务的整个产业链,涵盖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

  在明确专业群面向的产业链后,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分析产业链中各企业的岗位群需求。这包括对岗位群的数量、类型、技能要求、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分析。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群需求,高职院校可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群设置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岗位群可能包括机械设计工程师、自动化控制工程师、信息技术工程师等,高职院校可以据此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在构建专业群体系时,高职院校需要选择紧密相关、优势互补的专业构成专业群。这些专业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具有内在联系和互补性,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支撑专业群的发展。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专业群可能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学科体系上相互支撑,在课程设置上相互衔接,在教学资源上实现共享。

  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以提升专业群的整体效益。通过加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集群式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群体系。同时,注重淘汰落后专业和重复建设专业,以提高专业群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高职院校在组建专业群时,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群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健全专业群思政育人体系,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具体做法包括: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挖掘行业企业思政育人元素,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等。

  产教融合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载体的作用,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专业群建设改革。通过创新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健全议事决策组织机构,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转型要求,精准定位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通过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体做法包括: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组织企业大师、学校名师、教育专家等共同开发新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创设多样化教学场景;创新课业评价方式,加大企业评价权重等。

  核心课程和教材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应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构建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同时,建立多方参与的教材开发机制,将最新课程改革成果应用于教材建设。通过开发适用于模块化教学、通俗易懂的“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和数字教材等,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创新企业人员聘用机制,设立产业教授特聘岗、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吸引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等兼职兼课。同时,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实岗锻炼。此外,还应探索“教师教学档案袋”制度改革和组建产教虚拟教研室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实训基地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整合园区、企业、学校资源,统筹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打造场景真实、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创新运营和成本分担机制,开发和推广典型生产性实训项目。同时,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趋势。高职院校应紧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通过推动人工智能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推进智慧校园标准化建设、运用数字技术重塑教学空间等方式,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同时,加强新技术应用培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法。高职院校应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开展海外人员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人才。同时,紧密服务境外办学需求,开发优质、适用的国际化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装备等。此外,还应立足区域、因地制宜地规范化运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品牌项目,探索建设海外工程技术学院等,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轮“双高”背景下专业群组建的逻辑与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专业群建设规律,从需求分析、组群逻辑、实践路径和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展望未来,随着“双高计划”的持续深入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高职院校应紧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群,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如需咨询投稿,活动信息,培训消息,新闻链接,了解职教相关信息等问题,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小编,小编会解决您的问题。

  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主编:鲁彬之 责任编辑:艾格 统筹:刘莉 策划:雨萌 创意:舒洁 审稿:翠丹 摄影:魏道 摄像:崔桠狄 后期:张颖 美工:晓曼 技术:龚俭

  MVE(艾米)即现代职业教育英文单词首字母简称。“强国尚能 关乎你我”——现代职业教育网()力求打造现代职教领域第一融媒体矩阵平台:垂直门户网站+移动新媒体+优质在线资源+应用服务,打造职业教育颇具生命力和生态特征的媒体融合、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服务社会,服务到每一个人!我们的宗旨是:让技能成就美好!